跳到主要內容

您不會只想去前門吃一次吧?(下篇)

要拿到「中華老字號」標章不是件容易的事,以證資格條件極困難。
.............................

|老字號,自有其不斐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卻說,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共有百貨、中藥、服裝、餐飲、調味品、酒、茶叶、烤焙食品、肉製品、民間工藝品和其他商業、服務行業,共有老字號一萬多家,例如同仁堂、全聚德、狗不理、內聯升、瑞蚨祥、壹條龍……等,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動蕩變革,甚多銷聲匿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內貿易部認定1600家「中華老字號」,這些老牌子目前20%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破產情況,70%勉強維持現狀,只有10%經營良好。


雖然當前全國各行各業共有一萬多家老字號廠商,但是到今天仍在經營的卻不到千家。以餐飲業來說,全國經濟商業中心的最大都會上海巿,仍在經營的中華老字號,如:「杏花樓」、「老正興」、「小紹興」、「南翔饅頭店」、「功德林」等;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市,有「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壹條龍」、「東興樓」、「便宜坊」、「烤肉季」、「錦芳小吃店」、「護國寺小吃店」、「力力餐廳」、「東來順」、「南來順」……等。
.............................

|精雕細琢才能出一塊「官方認證」的老字號|

「前門大街」、「鮮魚口」、「大柵欄」這天安門廣場、正陽門之前方區塊原有老字號上百家,其中餐飲老字號是大宗,經過城市改造後,目前餐飲老字號大約僅有十幾或二十來家在營業中,陸續會有其他老字號繼續遷回營業,尤其「鮮魚口」地區已經見到有十幾家「中華餐飲老字號」在營業中,「鮮魚口」的改造,硬體建設工作大部份完成了,相信很快眾老字號將會遷回恢復營業,共同創造「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回春光景。


商務部2006年公布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的規定,老字號必須:

一、1956年公私合營之前成立的行號,也即長期營業達五十年以上,想想:長達半世紀以上,由數代子孫持續經營,累積如此長久經驗,堅持一項餐飲的品質信譽,不容易呀!

二、這家老字號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服務,而其質量比較好,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老企業品牌。

「老字號」就是「品牌保證」,不會偷工減料,也不會漫天喊價,能夠做到在本業中被認定:「物美價廉」,甚至最高榮譽的「物超所值」評價,所以我喜歡老字號,我愛光顧老字號,並且建議大家支持老字號,擁護老字號持續貢獻社會大眾,造福人們。我報導餐飲老字號,是希望推介大家去享用「大菜」、「小吃」時,不要忘了優先考慮老字號,尤其是老字號中的「百年老店」,絕對是「信用卓著」、讓人「安心可靠」。

我介紹「前門大街」的兩家百年老店老字號「壹條龍」及「都一處」,因為我旅行到北京城,幸運品嚐到這兩家的「老北京小吃」,「體驗」、「感受」到它們的美妙美味,覺得「物超所值」,是故將「心得」向大家報告,謹供參考;這就是說人家常說的:旅行的收穫,也是動機,即「體驗」、「感受」、「心得」呀!

既有此「體驗」、「感受」,便應將其「心得」公諸於世,或許有人會覺得「似乎有參考價值」,那就是因為「立言」而「立德」啦!

以下是我此行的「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心得報告:
.............................

|精雕細琢才能出一塊「官方認證」的老字號|

◎錦芳小吃店

1926年起在京城經營清真回民小吃,其中以元宵(湯圓)特別出名,每到元宵節前,排隊買「錦芳元宵」的京師民眾人山人海,可惜這次我是九月去早已過元宵節,吃不到元宵節,也看不到排隊盛況。但是進出的人潮及店內客滿盛況還是令人記憶猶新。

錦芳是2008年的出爐「中華老字號」,提供給顧客選擇的北京小吃品項多得嚇人,連同流食、冷熱飲等總共超過百項之多,特別要指出的是:這老字號餐飲名店真正做到「物超所值」地步,光顧的客人如此之多絕對有原因的,如果客倌您能像我這麼會點,保證您只花新台幣五十元(請特別注意喔:不是人民幣50元,而是新台幣50元耶,用人民幣計算只需拿出一張10元人民幣紙鈔而已。)便能「飽食一餐」了。

9月12日下午6點鐘,我只花費人民幣11.5元(折合新台幣53元),在鮮魚口「錦芳小吃店」點:

梅菜包1個2元、怪味酥1個2元,驢打滾3個(1.5元×3個∥4.5元,我原來看「驢打滾」個頭那麼大,只想點一個就好,可是服務員說最少要點一份,一份3個),紅豆粥1碗3元。

每一樣都那麼好吃,然而每一樣份量都那麼地多,或許我真的年過六旬,食量減少了,最後還是「吃不完」。

後來,我向「老北京」朋友請教:為什麼我在錦芳只發11.5元就「吃不完」,是不是我真的老了,食量大減了?

「您沒看到其他的客人都是『吃不完兜著走嗎?』」;老北京說:「錦芳本來就是出了名的『物美價廉』小吃店。」

「老北京」這麼一說,我才想起來,「錦芳小吃店」是有許多客人吃不完打包走的。
.............................

◎力力餐廳

川味老字號,門口的黃銅牌簡介說:

創辦於1954年,開在前門大街,是建國初期北京最早三家餐廳之一。此餐廳原名「勞動餐廳」,郭沫若巧妙利用三個「力」,改為「力力餐廳」親書匾額掛於店門口。

「力力餐廳」係正宗川菜,川湘老帥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皆來多并讚譽有加。担担麵、豆花、川北京粉、酸辣粉製作獨到。2011年被評定為中華老字號。

我吃過「力力」的招牌担担麵、黃瓜、花生小菜,感覺不錯,價格平實。
.............................

◎永豐筱麵

我是被「筱麵」兩個字吸引進店,原來「筱麵」是「粗糧麵」的意思,造型比較奇特,我從未見過,吃起來有種特殊口感:好吃!

我在這家同治元年即開始營業的中華老字號麵店,點吃:炒筱面30元(附蛋湯)、醬羊蹄10元、秘製醬牛肉26元。東西是好吃,對一般民眾而言,是有點小貴,不過,在「鮮魚口」這樣寸土寸金的昂貴地段,品嚐老字號付出一點金錢代價也應該的,的確,要像隔壁「錦芳小吃店」這樣人人稱讚:「物超美,價超廉」的老字號不會很多。
.............................

◎烤肉季

「北京菜」中,燒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烤肉季」係其中一字非常有名烤肉專門店。

於道光28年(1848年)創立 ,載譽京師,其烤肉溢油湯香,甚受歡迎。漙杰、老舍、梅藍芳、馬連良曾來餐,2006年被評定為中華老字號餐飲店,2008年烤制技藝被國家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店門口有打扮古裝店掌權吆喝著,招呼路人入店用餐。

我在其側門買來一支11元烤羊肉串嚐嚐味道,感覺與巿面上5元一支(我曾見過烤肉店外招牌寫明「羊肉串1元」,通常一支2|6元最常見)並無多大差異,就沒進入「烤肉季」豪華店內了,因為我想:「小吃」的基本條件之一是「物美價廉」,巿井小民皆能花小錢大享受,若要花大錢才能享受的;便屬於「大菜」範圍,「烤羊肉串」是「北京小店」中最出名的品項之一,「烤肉季」的羊肉串顯然不是一般民眾能常吃得起的食物,是北京小吃的「貴族品項」,非我考察對象也。
.............................

|帶著走的老字號「北京風味小吃小點」|

以下報導的是無提供座位,食品是「外賣」性質的老字號美味小吃或小點心:

一、天源醬園

隸屬於著名的「北京六必居食品公司」,相傳慈禧太后吃到天源醬園的桂花糖熟芥,讚美不已,消息傳出,掌權喜出望外,把盛放糖熟芥的瓷罈置於紅木架上,並書「上用糖熟芥」,如是供奉,天源醬園由此名聲大振。

掌權借機求得狀元清潤的「天源號京醬園」匾額,翰林王又為其題寫「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之藏頭詩鎸刻於殿堂明柱之上。

我買天源醬園出品的宮廷黃瓜一包5元,天源榨菜小包2元,準備回台北與吃素食的老媽、老婆同嚐品味。

二、通三益

嘉慶年間(1815年)便開設在前門外,係取方宮廷秘製,潤肺袪痰、止咳袪喘、安神生津、健脾養胃,兩種招牌「秋梨膏」及「雪梨湯」。

我買一小罐秋梨膏19元外帶,當場買一大杯冰雪梨湯9元灌下,頓感胃胸舒暢矣!

三、天福號

乾隆三年(1738年)創業,迄已在前門營業二百多年,取「上天賜福」中的「天福」二字為店號,創辦人是明朝宦官後裔劉鳳翔,他開一個醬肉舖,而醬肉需在夜間秘製,清晨出售,劉鳳翔之孫劉抵明夜間守灶火,因疲乏而入睡使醬肉過火,次日上午被宮中官員買走,下午該官員來稱讚醬肉美味,要求天天製售,劉抵明經仔細鑽研調製後,醬肉生意大盛,天福號醬肉名震京師。

慈禧太后賜天福號腰牌一塊,傳旨天天送肘子入宮做御膳之一,因此有句名傳:「乾隆醬汁傳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

我喝天福號酸梅湯一杯3元,另購醬肘子一袋30元,、經典醬驢肉一袋55元,準備帶返台北與兒女共饗。

四、金糕張

「金糕張」原來賣仙楂,有一天慈禧太后突然想吃仙楂,可是御膳房裡正巧仙楂缺貨,宮裡人只好立即趕到宮外尋覓仙楂。

買來張家製作的仙楂呈給慈禧太后,不料太后嚐過後大表讚許味美,於是賜號改「仙楂」為「金糕」,自此京城「金糕張」聲譽竄起,迄逾百年,「京師金糕張」仍是「北京小點」中的搶手貨。

我買一斤12元金糕,造型有幾款,體積大中小各異,當做「茶點」最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前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地鐵2號線前門站。
「錦芳小吃店」:前門大街的「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
「力力餐廳」:同上
「永豐筱麵」:同上
「烤肉季」:同上
「天源醬園」:同上
「通三益」:同上
「天福號」:前門大街19號,電話:010-63035726
「金糕張」:前門大街的「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鹹\北京小吃》及《匯集\台灣小吃》共119篇文章

熱門文章

賺錢好比釣魚

同 宗陳君,是一 位業餘的「鈞魚高手」,並且是職業的「賺錢能手」 。 他把「賺錢之道」比喻為「釣魚之理」,認為兩者 的道理是相通 的。 「釣魚翁 」 就是「企業 經營人」,他 首先必需準備「釣具」,這些釣具,便是「資本、設備、人才」等。當釣具完全準備妥當了,釣魚翁需要選擇「能夠釣到魚的地方」,即找尋「市場所在」。 釣魚的地方確定之後,便要決定應該下放什麼「魚餌」,才能引誘魚群前 來上鉤,這個魚餌,就是「產品」,魚餌有蚯蚓、麵包屑、海草、鮮蝦...... 等 ,而「產品」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 萬事俱備之後,釣魚翁還需考慮「釣線」應該下垂到多深,才能釣到理想 的魚,套句商業用語,就是「產品價格定位」的問題,畢竟產品對象有高階層 、中階級、低階層之分,魚兒也有大魚、小魚,或是鰱魚之別的,牠們沉遊在 水中,都是有固定的層面,因此釣魚的位置,可不是能讓人隨便亂定的。 陳君說:「等您把這些『 釣魚論』 想通之後,運用到企業經營上,您的錢 則也就源源滾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陳滄澤/本文刊載於1978年工商時報「經營的藝術」專欄)

美食天堂的美食來自五湖四海

上海美食種類甚多,因為上海是移民社會,幾百年前的上海只是一個小漁港,演變成如今的一千多萬人口國際大都會,所謂「上海人」,其祖先絕大多數原先都非上海人,係後來從各外地移入定居的,飲食文化自然非常多元、豐富,上海菜也是由外來菜色融合上海本地各種菜色後,逐漸發展成為本幫菜,所以說什麼是上海道地大菜?什麼是道地上海小吃?實在頗難完全明確定義。 上海人很務實,「好吃」最重要,哪管此菜此吃源從何處來?這應該是上海成為「美食天堂」的最大原因吧。   早期台灣人來上海聚居的地區「仙霞路」,便是經典上海美食天堂,台灣美食眾多,各國各地的美食、休閒、娛樂店家群聚,八月我和一位台灣朋友在仙霞路 649號,離「台灣85 度C」不遠處的「香港新旺茶餐廳」吃飯,我們點的餐食,我判斷應屬上海小吃類,因為符合「地方小吃」的定義:食材取自本地,就地取材的,用料簡便,烹調不會太繁瑣和費工費時,大眾化食物,價錢不會太貴 ……。   我們在這家香港茶餐廳,點吃:蟹子蝦仁炒蛋白 300克 42元、老式香港混醬蒸腸粉 400克15元、濃魚湯蚵仔泡飯 25元、冰火菠蘿油 50克 7元、荔枝特飲 340毫升 16元,可是我們兩個台灣人都不認為這些餐食是「大菜」,只能算是「小吃」,說它們是「香港小吃」和「上海小吃」,我們都認為:「都可以」或「都沒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新旺茶餐廳:地鐵 3號線威寧路站,長寧區仙霞路 649號,電話:021-62901616

何不讓員工自行調薪?

台北一家著名的企管顧問公司,於去年七月一日,全面調整員工薪資。該公司總經理獨創一格,探取了別開生面的一種新方式,由員工自行調整整薪額。 總經理首先召集全體員工,公開宣佈: 「這次的調薪,由公司內每個人自己決定自己應該領取的理想薪額。譬如以月薪六千元的人為例,如果他覺得他的工資貢獻超過公司的報酬,認為公司給的薪資太低,他應該每月從公司領取六千五百元才算合理,那麼就要求調升五百元。反之,如果認為自己工作能力不足,不應該有六千元的待遇,那就無需調薪了。所有的要求調薪簽呈,限在本日送到人事室。」 「不過,要求加薪是你們的權力,要求工作的質與量,可便是公司的權利了。」總經理強調:「你們可以任意一早受公司給你們加薪的權利,但別忘了,也要盡力達成公司交給似們的義務,否則......」 結果,當天下午,所有員工都呈上要求加薪的簽呈,總經理也都一一按照各人的要求,批准如數調薪。甚至其中有人祗要求加薪三百元,總經理卻批給五百元。 總之,公司全體員工,人人皆大歡喜。 財務部把全公司員工加薪的總數額統計起來,總計此次的調薪,一共增加了公司百分之二十三點九的人事費用支出。 過了半年,「到了今年一月,總經理指示財務部把去年七月到今年一月的損益表,與前年七月至去年一月同期的損益表,做一比較。 損益表顯示:「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間的業績,比前年七月至今年一月,同期的業績增長率為百分之四十七點一,獲利率增加百分之三十二點六。」 總經理於是決定:最近將再實施一次「員工自行調薪」計劃。 總經理並不怕員工自行調薪過高,原因是,他事先已說明白:「加薪是員工要求享受的權利,努力工作則是他們享受權利之後應盡的義務,否則在權利48 與義務不平衡時?公司勢必要對他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陳滄澤/本文刊載於1978年工商時報「經營的藝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