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麼多的精彩展示,我認為有幾個片斷值得述說給愛好歷史文化的朋友分享:
1.寶墩遺城
九十年代中後期,相繼在成都周邊發現了以新●寶墩為首的古城遺址六座,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500-4000年,考古學稱:「寶墩文化」,證明四川的史前文化存在。
2.秦築城廓
成都成為一座城市,始於三千多年前,當時是一座無城牆的開放城池。
秦滅蜀,公元前311年派張儀築成都城二座,東邊的大城是政治中心,西邊的少城是經濟及軍事中心,故有時稱成都為「少城」。
3.漢磚遺風
成都的桑蠶和紡織業特別發達,漢代建錦官城做錦官的官署,也是織綿的生產基地,故成都又得名「錦城」。
兩漢時期,成都經濟發達,僅次於長安,是全國第二大城市,蜀絲運銷世界各國,被稱為「錦繡之城」,參觀過錦里的「錦繡館」後讓人很歎服,對「蜀文化」的淵源長久優良文明,精湛工藝技術欽佩不已。
4.唐建羅城
規模比原來的舊城擴大六倍,昔日的大城及少城變成只是城中的一小部分爾,擴建後的成都城,其軍事防禦功能大增,再無邊寇之患。
5.明末毀城
這是成都人最暗淡、最悲慘的年代。
公元346年,桓溫焚毀少城。
明末,1644年8月流寇張獻忠打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先夷平城垣,後縱火燒光全城,成都滿目焦土,屍骨累累,遭受血腥浩劫,絕無人迹,竟成廢墟。
6.滿城殘陽
公元1718年,清朝在少城遺址奠基重建新城,康熙皇帝並派遣八旗軍駐防,新城形如蜈蚣之42條胡同,居住携家帶眷來的將尉兵丁,滿城四通八達,向外開闔自如,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7.皇城殘影
明朝所修建的蜀王府邸,文革期間被毀。
8.萬歲展館
公元1968年12月1日為向敬愛的毛主席表達敬意,遂拆皇城,在原址修建政治色彩濃厚的萬歲館,即現今在天府廣場的「四川科技館」。
我漫步在「井巷子」,見到一家取名「市井生活」的四合院餐館,立在餐館門口的價目表頗平實,走進內院,全部桌椅客滿,心想坐到門外的露天座位,邊吃邊看行人,也給行人看,蠻趣味的,便點:粉蒸牛肉18元、乾煸四季豆15元、薑汁嫩芽12元、汽鍋菌菌湯9元。
都太好吃,也都太大份量,雖然我常在點菜時,向服務員說明:我只一人吃,請減量但錢照付,每次他們都點頭或嘴裡回應:「好,好。」,可是每次菜飯端來時,仍然讓我心裡嘀咕:「怎麼還是這樣大盤?」
想來,或許四川因為「物阜」,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養得起巴蜀人口逾億,哪怕人家吃?所以端出來的菜飯當然大盤大碗吧。
結帳只收54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才僅260元。
天啊,又讓我我再一次驚嘆:這樣好吃的川菜小吃(我問過服務員:「我點的算不算『大菜』」?她笑著說:「『小吃』啦!」),足夠供給三個大人吃,分攤下來,一個人還攤不到新台幣90元呢,何況此處是「觀光區」呢!
「寛、窄、井巷子」有多家茶園(台灣叫「茶館」,是給人喝茶的館子,非種茶的園子),我喜歡它們的建築極特殊,相當引人注目的茶園,閱讀崁在門旁的簡介:「愷廬:門頭為寬巷子最富標誌性門頭之一。傳說百年前,此宅院主人留洋歸來,頗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舊時門庭煥然一新。院門用特別的青磚砌成帶有弧形凸起的拱形宅門,口洞上方崁入中式傳統石匾,匾上採用大篆陽刻『愷廬』二字,寫法革新,一反當時中國人從右向左讀字的規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橢圓形圖案,代表高懸『避邪鏡』,意在鎮退各路妖魔,永保閤家平安。此院現住一戶老居民,名叫「拉木東羊角」,祖孫三代居於少城,是旗人子孫。」
許多中外遊客搶著在愷廬門口拍照,我進入其內院茶館,又是爆滿,只好悵然退出。
緩步踱到看起來相當順眼的「見山書院」茶園,院外茶座已經座無虛席,走入四合院內,客人更多,還有人站著聊天喝茶,再度放棄這家茶園了。
轉到井巷子,發現一家取名「古今屋語」的茶園,從門縫裡透出茂盛竹叢、盆景、石桌椅、木製書架上堆置許多書,掛著古畫的書院風味,便跨入喝茶,老闆親自迎客,茶譜上只有茶飲,沒有其他任何食物,單純的「書院型茶館」是也,我點了不怕晚上睡不著覺的羅漢果茶25元,是標價最高的茶飲,文質彬彬的老闆端來一杯羅漢果濃汁、一壺熱開水以便加水沖泡、竹編小籃裝滿葵花子的茶食。我非常愉快地在這幽美寧靜的古樸書院茶園邊喝羅漢果飲,邊寫作了兩個小時,快樂似神仙,直到天空暗下來,才輕快地和書卷氣濃厚的茶老闆揮手告別。
這趟「寬窄井巷子遊」,我的感想是:快樂不需要花很多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寬窄井巷子」:地鐵1號線天府廣場站,成都市長順上街寬窄巷子步行區。
「古今屋語」:同上,井巷子20號附7。
1.寶墩遺城
九十年代中後期,相繼在成都周邊發現了以新●寶墩為首的古城遺址六座,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500-4000年,考古學稱:「寶墩文化」,證明四川的史前文化存在。
2.秦築城廓
成都成為一座城市,始於三千多年前,當時是一座無城牆的開放城池。
秦滅蜀,公元前311年派張儀築成都城二座,東邊的大城是政治中心,西邊的少城是經濟及軍事中心,故有時稱成都為「少城」。
3.漢磚遺風
成都的桑蠶和紡織業特別發達,漢代建錦官城做錦官的官署,也是織綿的生產基地,故成都又得名「錦城」。
兩漢時期,成都經濟發達,僅次於長安,是全國第二大城市,蜀絲運銷世界各國,被稱為「錦繡之城」,參觀過錦里的「錦繡館」後讓人很歎服,對「蜀文化」的淵源長久優良文明,精湛工藝技術欽佩不已。
4.唐建羅城
規模比原來的舊城擴大六倍,昔日的大城及少城變成只是城中的一小部分爾,擴建後的成都城,其軍事防禦功能大增,再無邊寇之患。
5.明末毀城
這是成都人最暗淡、最悲慘的年代。
公元346年,桓溫焚毀少城。
明末,1644年8月流寇張獻忠打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先夷平城垣,後縱火燒光全城,成都滿目焦土,屍骨累累,遭受血腥浩劫,絕無人迹,竟成廢墟。
6.滿城殘陽
公元1718年,清朝在少城遺址奠基重建新城,康熙皇帝並派遣八旗軍駐防,新城形如蜈蚣之42條胡同,居住携家帶眷來的將尉兵丁,滿城四通八達,向外開闔自如,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7.皇城殘影
明朝所修建的蜀王府邸,文革期間被毀。
8.萬歲展館
公元1968年12月1日為向敬愛的毛主席表達敬意,遂拆皇城,在原址修建政治色彩濃厚的萬歲館,即現今在天府廣場的「四川科技館」。
我漫步在「井巷子」,見到一家取名「市井生活」的四合院餐館,立在餐館門口的價目表頗平實,走進內院,全部桌椅客滿,心想坐到門外的露天座位,邊吃邊看行人,也給行人看,蠻趣味的,便點:粉蒸牛肉18元、乾煸四季豆15元、薑汁嫩芽12元、汽鍋菌菌湯9元。
都太好吃,也都太大份量,雖然我常在點菜時,向服務員說明:我只一人吃,請減量但錢照付,每次他們都點頭或嘴裡回應:「好,好。」,可是每次菜飯端來時,仍然讓我心裡嘀咕:「怎麼還是這樣大盤?」
想來,或許四川因為「物阜」,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養得起巴蜀人口逾億,哪怕人家吃?所以端出來的菜飯當然大盤大碗吧。
結帳只收54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才僅260元。
天啊,又讓我我再一次驚嘆:這樣好吃的川菜小吃(我問過服務員:「我點的算不算『大菜』」?她笑著說:「『小吃』啦!」),足夠供給三個大人吃,分攤下來,一個人還攤不到新台幣90元呢,何況此處是「觀光區」呢!
「寛、窄、井巷子」有多家茶園(台灣叫「茶館」,是給人喝茶的館子,非種茶的園子),我喜歡它們的建築極特殊,相當引人注目的茶園,閱讀崁在門旁的簡介:「愷廬:門頭為寬巷子最富標誌性門頭之一。傳說百年前,此宅院主人留洋歸來,頗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舊時門庭煥然一新。院門用特別的青磚砌成帶有弧形凸起的拱形宅門,口洞上方崁入中式傳統石匾,匾上採用大篆陽刻『愷廬』二字,寫法革新,一反當時中國人從右向左讀字的規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橢圓形圖案,代表高懸『避邪鏡』,意在鎮退各路妖魔,永保閤家平安。此院現住一戶老居民,名叫「拉木東羊角」,祖孫三代居於少城,是旗人子孫。」
許多中外遊客搶著在愷廬門口拍照,我進入其內院茶館,又是爆滿,只好悵然退出。
緩步踱到看起來相當順眼的「見山書院」茶園,院外茶座已經座無虛席,走入四合院內,客人更多,還有人站著聊天喝茶,再度放棄這家茶園了。
轉到井巷子,發現一家取名「古今屋語」的茶園,從門縫裡透出茂盛竹叢、盆景、石桌椅、木製書架上堆置許多書,掛著古畫的書院風味,便跨入喝茶,老闆親自迎客,茶譜上只有茶飲,沒有其他任何食物,單純的「書院型茶館」是也,我點了不怕晚上睡不著覺的羅漢果茶25元,是標價最高的茶飲,文質彬彬的老闆端來一杯羅漢果濃汁、一壺熱開水以便加水沖泡、竹編小籃裝滿葵花子的茶食。我非常愉快地在這幽美寧靜的古樸書院茶園邊喝羅漢果飲,邊寫作了兩個小時,快樂似神仙,直到天空暗下來,才輕快地和書卷氣濃厚的茶老闆揮手告別。
這趟「寬窄井巷子遊」,我的感想是:快樂不需要花很多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寬窄井巷子」:地鐵1號線天府廣場站,成都市長順上街寬窄巷子步行區。
「古今屋語」:同上,井巷子20號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