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尖沙咀,好吃的多多!

大家的印象裡,好像香港的消費特別高,其實也不盡然,拿香港的大眾運輸收費情形,來和向來也被世界公認高消費地區的台北相比較,香港「地鐵」與台北「捷運」收費相彿,香港「渡輪」與台北「渡船」約略相當,香港島的電車坐一百多個站,才僅收費港幣2.3 元(折合新台幣9元),世界便宜啦!

至於「衣服」、「飾品」、日用品清倉大拍賣價,簡直便宜得不像話,2011年11月的一個晚上,我步行途經全香港最主要大幹道「彌敦道」佐敦段,看到一家店舖打出「蠶絲長袖衛生衣」一件港幣10元,嚇得我只摸摸聞聞後便走人,心想:「會不會穿過就皮膚發癢?」可是,再想一想,又覺得:不會吧,衛生衣外面的玻璃封套印明出廠公司名稱、地址、電話、產品成分……,販賣地點又是彌敦道上商店,品質怎麼可能有問題?然而,卻又怎麼可能一件只需售價新台幣40元不到(2011年11月1元港幣兌換3.8元新台幣)?即使在台灣,一件「用一次就丟棄」的蠶絲長袖衛生衣,在路邊叫賣也不可能有此低廉價格,實在想不透呀!

檢討起來,一般香港市井小民(佔全香港六百多萬人口中的大多數)的「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民生必需大項,其中的「衣、行、育、樂」大項,由於尚可自由選擇「奢」、「儉」,壓力比較小。「食」及「住」大項目則因有其最低門檻限制,譬如說,總不能日日只吃一餐,天天都睡公園吧,因此,如何「吃得經濟實惠」、「住得省錢安適」?便成為港民的最重大課題。觀光遊客訪港,可以少買或不買衣飾(像在下),可以出門皆搭乘地鐵電車(像敝人),可以盡量減少育樂活動(像作者);然而不幸的是,要和一般香港市井小民一樣一天吃三餐,必每日睡室內,試想,平常香港彈丸之地,土少人多,已是「寸土寸金」緊張情形,目前香港居民已逾七百萬人,每年又有千萬到訪或過港觀光客旅人湧入香港,特別集中在尖沙咀(含佐敦、油麻地、旺角、太子)、中環(含金鐘、灣仔、銅鑼灣)一帶,這幾個少數外國人或境外人士聚集地,人流車流雲集,不形成「寸土寸鑽」嚴重情況才怪。

2011年11月12日香港蘋果日報A18「港聞」版,報導尖沙咀著名地標之一「重慶大廈」,1961年11月11日落成使用,昨天慶祝50周年,我此趟香港行住重慶大廈附近,逛過裡面的店舖,主要營業電子產品、服裝、飾品、小吃、冰果、藥品、日用品、賓館,有幾百家之多,大廈管委會說閉路電視安裝400部,店商共有120個國籍人士,想想,一棟彌敦道上的大廈就「人口稠密」、「人種複雜」到如此,尖沙咀的「特異性」可見一般了。

彌敦道上營業皆是「大酒家」,一頓飯吃下來,人均費幾百港幣跑不掉,縱貫九龍半島主幹道「彌敦道」兩側的「梳士巴利道」、「中間道」、「麼地道」、「加拿分道」、「河內道」、「漆咸道」、「堪富利士道」、「金馬倫道」、「加連威老道」、「金巴利道」、「山林道」、「漢口道」、「北京道」、「亞士厘道」、「樂道」、「海防道」、「廣東道」、「柯士甸道」,這些縱橫交錯的尖沙咀要道裡,才是香港居民常去光顧的「好吃餐館」,還有像我這種「識途老馬」會擇優光臨享受香港美食。

我為了「遊兩岸必嚐精選特色小吃」撰文拍照便利起見,選住尖沙咀地帶,客棧周圍五百公尺以內,有凱悅、假日、喜來登、半島、九龍、粵海、帝國等著名大飯店,並有栢麗購物大道、國際廣場、美麗華商場、新太陽廣場、新港中心、海港城、星光行、崇光、海洋中心、永安廣場等香港各大型購物中心,真正日夜「人潮如雲」飄過來飄過去,熱鬧非常,每天從早晨六、七點鐘開始的早餐、早茶、午餐、午茶、晚餐、宵夜,食客川流不息,美食餐館一家連接一家,讓您吃不完,吃不厭。

此文我要報導在此地帶,僅僅方圓一百公尺內竟然開設三家「香港仔魚蛋粉」店,這家魚蛋粉連鎖店,在香港人評價是高檔名店,聽說有七、八家連鎖餐館,其中三家就開在彌敦道側的凱悅、假日大飯店旁,似乎是瞄準錢多多的外國觀光客的樣子,請客倌仔細觀察我拍的三家「香港仔魚蛋粉」店照片,看似一樣,事實上一家在河內道,兩家在堪富利士對面而立,其中位在「堪富利士道11號」有英文金字招牌的那一家最棒,氣派高雅,窗明桌淨,座椅舒適,餐具高貴,菜牌全部圖文中英對照,置於店門口的兩座圖片明亮美觀的價目架尤其吸引人注目。

我點:正宗潮州蠔仔粥30元、郊外油菜15元、炸魚皮15元。

潮式蚵仔粥我是首次品嚐:好吃,米粒顆顆分明,屬於泡湯飯,與台北的「蚵仔粥」相同,而和台南及港式的熬煮製作方法不同,我比較喜愛吃米飯「糜爛」到黏稠在一起的「粥」。並非台灣北部及潮州的「飯湯」不好吃,或台灣南部及港式的「米粥」比較好吃,真正的原因,只有一項:「各人喜好不同」罷了,我出世於台南,18歲才北上求學就業成家,古人有謂「鄉音難改」,我要說:「口味難改」也。

我在「香港仔魚蛋粉」店吃得津津有味,看到幾位洋客也同樣吃得津津有味,並且座無虛席,證明這家餐館經營成功,買單60元,在這種「寸土寸鑽」的地方,這麼優良用餐環境,吃到這麼「便宜」的美味美食(原先我估計餐館應會收取80元-90元),也算好運了。

哈,今天「撿到便宜」,高興了一整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香港仔魚蛋粉」:地鐵尖沙咀站,香港尖沙咀堪富利士道11號,電話:852-23667388

熱門文章

老茶館有上海小吃可點選

「上海老街」上有兩家老茶館很有名,兩家距離頗近,一家叫「老上海茶館」 (圖1) ,另一家是「春風得意樓」 (圖2) 。這次我挑選「老上海茶館」,下回將到鄰近的「春風得意樓」,瞧瞧這家光緒時代就創立在上海最早、最大的茶樓。 (圖3) 老上海茶館一樓門口小小的 (圖4) ,上到二樓,整間長條形的空間約放置十組座位 ( 圖5 , 6 ) ,樓梯口側立一座老式木製櫃台,放置舊式電話、檯燈 (圖7) ,兩人組樂隊拉絃彈琴 (圖8) ,頗有古意。 我下午三點鐘上樓時,茶館內只有我一個客人,二十分鐘之後進來五組人 (圖9) ,其中兩組是外國洋人,據說洋客人常比本國客人多,可能是老茶館已在外國旅遊刊物上打出名號了吧! 我個人不敢喝濃茶,恐怕晚上睡不著,點了一壺「菊花茶」人民幣55元 (圖10) 。看到菜單上列有小吃品目,服務員介紹說「外婆家餛沌」是老茶館手工自製的,我便點來一客吃看看 (圖11) 。湯頭還合味,餛飩倒沒感覺特別,25元一晚在觀光區內的著名景點也不能算貴;只是我這土包子先前以為茶館僅供應茶水,配瓜子、糕點罷了,沒想到還能吃到餛飩小吃。 花費80元人民幣享受片刻滿室昔日上海風華氛圍 ( 圖12 , 13 , 14 , 15 ) ,我喜歡;況且菊花茶好好喝,餛飩也能填飽肚子呀! 上海老茶館牆上的一張泛黃彩色女明星玉照,引起我甚大興趣,特地仔細端詳一番,才發現:原來我是多麼孤陋寡聞,卅位大名星中,我僅只認識三位:「尤敏」、「胡蝶」、「白光」 (圖16) 。 花25元泡泡老茶館,感受、體驗一下昔日上海舊情調,是值得推薦的「上海老街」行程項目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上海老茶館」:地鐵10號線豫園站,上海市黃埔區方濱中路385號,電話021-53821202。

吃下碗粿魚羮就飽足了

「碗粿」及「虱目魚羮」是許多台灣人非常喜愛的小吃,適宜男女老幼當小吃或正餐食用。 碗粿是流行於台灣、華南、粵東的米食製品,有「甜碗粿」與「鹹碗粿」二種食品製作方法。做法簡易,在來米磨漿後以小火加熱,同時不停地攪拌米漿防止焦黑,迄米漿成三分糊稠狀時,盛入小碗內,甜碗粿加糖;鹹碗粿加入香菇、菜脯、蝦米、肉末、肉片、紅葱酥、滷蛋片續煮,拿筷子插入碗內,若不沾筷則粿熟可食。吃鹹碗粿時,淋上醬油膏、蒜泥、糖水、香蔴油更美味好吃。碗粿冷熱均宜,我比較喜歡吃涼碗粿,Q勁風味尤佳。台南縣「麻豆碗粿」聞名全台。 虱目魚羮製作也同樣簡單,材料:虱目魚漿、地瓜粉、太白粉、薑絲、蛋白、蒜頭酥、香菜、芹菜末;調味料、糖、塩、米酒、胡椒粉、烏醋、魚骨高湯;步驟:虱目魚肉去骨、皮、刺後打漿,加入地瓜粉、胡椒粉、米酒、塩拌勻備用,魚骨熬高湯,過濾後轉小火放入魚漿到鍋內,煮至浮起,把各種調味料勾芡後,灑上芹菜末、香菜、蒜頭酥便大功告成。 然而,「越簡單做的食物,越不容易做出特色」,在台北百家爭鳴的小吃戰場上,「小南鄭記碗粿」三十多年卻能依靠「台南鹹碗粿」及「虱目魚羮」兩味牢牢閂緊顧客的口腹,實在了不起。 1973年,第一代鄭椅祿習得台南道地的碗粿口味後,北上原萬華龍山商場設攤(現在龍山寺前廣場)賣「台南碗粿」,如今傳承到第三代經營。 「小南鄭記碗粿」使用在來米浸水泡四小時,米需二年以上舊米,磨漿加入蝦仁、赤肉、葱干、絞肉、蛋黃蒸煮,碗粿水分較少,Q度足,紮實彈勁,口感至佳,我媽也是製作碗粿高手,她說碗粿好不好吃?看碗粿上方中間有沒有「凹塌」痕跡,表示這碗粿水分少,米漿結構緊實,吃起來肯定彈Q爽口。 小南的虱目魚羮搭配碗粿,真是「絕配」,魚丸彈勁十足,羮湯透明清晰,加點烏醋,好耶! 碗粿40元加魚羮35元,一般食量的人已夠飽足了,真正「庶民食品」啦,但是我常見到開双B車的人外帶好幾套(小南工作人員稱「碗粿及魚羮各一」為「一套」,所以這種經濟實惠的食物似乎也可以名為「全民小吃」或「全民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小南鄭記碗粿」: 一、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216號(萬華店) 二、捷運淡水線雙蓮站,大同區寧夏路68號(寧夏夜市民生西路口,寧夏店),電話:02-23060935

《廣州:後記》南方果然有甜味

人生在世必定都會嚐過「酸、甜、苦、辣」滋味,吾人飲食則可「去苦」而選擇盡嚐「酸、甜、鹹、辣」風味,這是做人的幸運,也是生活的樂趣。 自從2011年7月上旬,我展開進行「遊兩岸必嚐精選特色小吃」系列考察計劃,迄今天(2011年11月28日)作者業已完成「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全部及「台灣」部分專輯,小計99篇文字及千張照片,預定下月底之前全部脫稿。作者有幸遍嚐人們期求的「酸、甜、鹹、辣」及「甘、香、酥、脆、麻、淡、鮮、爽、靭、嫩、硬、柔、軟、刺」等風味口感變化享受,實在福氣啦! 在數月的東闖西蕩,南奔北跑期間,遇到兩岸不少舊雨新知,或和他們閒聊或請教或交流或邀餐,真的獲益良多,我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人生最要緊事項中「食」,才是人人最容易、最樂意、最愜意交流的大事,兩岸的交流如果能更促進鼓勵從「飲食文化」方向來加大力度,應該是大家最樂觀其成的重點事項。尤其兩岸的「地方特色風味小吃」,由於兩岸人民原即係源於同種、同文、同語,台灣居民大多數先祖來自閩南,後來隨國民黨遷台之各省飲食文化又融入台灣飲食文化中,可以說兩岸的飲食文化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同質性,也有各自之差異性。作者本人在這數月中品嚐過數百家各種各類、各式各樣、各門各派兩岸餐館(絕大多數皆係室內用餐),似乎尚未有感覺難以下嚥情形,祇有「極喜、甚喜、頗喜、喜歡、尚喜、略喜、不喜」七個評價等級之分而已,係個人主觀認知,並非飲食文化之衝突或矛盾; 透過縝密仔細的觀察、體驗、比較、分析之後,我已經詳載或拍攝於各專輯之圖文中,表達對兩岸「歷史傳承、地理景觀、文化生態、經濟發展、社會現象」的異同觀點及心得,就教各方賢達指正。 中國華南地區潮濕溽熱,人們容易中毒生病,必須想辦法解除這項地理癥結,於是專家可以見到中國八大菜系中的「廣東菜系」及「福建菜系」(「粵」、「閩」菜系)不論大菜或小吃中,表現「酸、辣、鹹」之味道,雖有卻少,而於「甜」味則甚強調,蓋因「甜」味具驅濕、解熱、排毒功能也,閩粵等華南地區又盛產蔗糖,以故行走閩粵之境,甜品店舖攤販頗多,尤以廣州、香港、台灣大街小巷甜品及甜食店商特多,涼茶、糖水、龜苓膏、糕點、冰果、甜湯……隨處可吃到甘甜美味之冷熱各品,對「嗜甜族」而言,真是生活在幸福之都矣。 2011年11月份,我有18天生活在廣州、香港、澳門,其餘12天在台灣,兒子說:「爸爸遊走於兩岸四地。」他建議我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