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有什麼特色小吃?

澳門的特色是什麼?

「賭場。」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們,一提起澳門,馬上會聯想到「賭」。

我拿到的最新的澳門資訊,上面記載:賭場超過三十家,但是已有數家關門了。

試想:小小地方境內,居然林立如此之多賭場(並且都是領有政府營業執照的合法賭場),也算世界奇蹟了。2011年11月這次去澳門,適逢週六例假日,賭客超多,單僅在澳門的外港碼頭排隊等候通關入境,就排了將近半小時。除了民政總署前面的廣場及通往大三巴牌坊街弄人滿為患之外,大概就只有各賭場的人潮,搭公交車行駛於路上,以「人煙稀落」說明也可以。

澳門有沒有美食可享受?

答案:「有」但是「多在賭場裡(大多數的賭場與酒店結合在一起)。」

賭客一擲千、萬巨款,屈屈美食小支出,何足掛齒?

天涯海角的山珍海味、,奇食異饈,為了討好賭客

歡心,大掐賭徒口袋裡的銀兩,沒有哪一家酒店、賭場不費盡心機,大顯身手,想辦法弄來,招聘特級廚師來侍奉款待?自然索價也不是「非賭客大爺大娘」能想像的。

食評家定義「地方風味特色小吃」,內有一項極重要的條件:「就地取材」,由於「地方小吃」材料取之於當地,一般來說此食材也係本地豐富物產之一,少了運輸成本,在當地又是屬於「物豐則價賤」的本土普通食物,自然成為本地凡夫俗人日常食品。澳門能生長多少食材來供應每天比澳門居民多出幾倍,甚至於十倍以上的湧入賭客?有可能出產澳門品牌的「地方風味特色小吃」嗎?

如果勉強一定要列出「澳門特產」,一般人可能會舉出「蛋塔(港澳地方稱「蛋撻」)」及「猪排(港澳稱「猪扒」)」。

澳門的「蛋撻」及「猪排「猪排」,姑且算它們是「地方風味特色小吃」,不過,我猶是質疑它們的食材:蛋、麵粉、猪排肉及各種配料,澳門商家有可能「就地取材」嗎?至於「價格」問題,讀友心裡明白嘞。

我從香港要去澳門之前,諮詢過「香港通」朋友:「澳門的瑪嘉烈蛋撻(maRGARET CARRE NATA)還是一樣熱潮不退嗎?」

「一樣啊,」朋友嘆一口氣:「明天周末,排隊會排死人的。」

「我給你說,你先到瑪嘉烈隔壁那條巷子去吃飽後才去排隊。」

香港通好心提醒我:「你不先吃飽飯再去排,我恐怕你會排昏倒在隊伍裡呀。」

我依囑咐先去「愉膳特式美食」店,原想點「澳門焗猪扒飯」葡幣或港幣48元一份,忽然看到醒目的「鎮店推介」美食品項:「魚翅撈飯」98元,,立刻改點這一項推介美食嚐味。

等十分鐘就端上來,動作「奇快無比」,但我不敢指望美味也能同樣「奇佳無比」,因為新台幣400元即使在台北吃魚翅,也只是中等貨色的罷了,尤其目前全世界環保意識愈來愈強,環保團體抵制吃魚翅行動愈來愈激烈,魚翅價格日益增高是必然之勢。

可是,畢竟是「鎮店推介」招牌中的「王牌」,也許是本店有特調秘製絕招,吃起來感覺比台北新台幣1,000元的魚翅專賣店產品強很多哩;我大約下午兩點鐘左右進店,店內仍然滿座,我開始吃魚翅不多久,一位廣州來的年輕賭客來和我併桌(他告訴我,他尚未滿四十歲,所以這次跟朋友一起來,只有賭輸人民幣兩萬元的財力,他希望下回再來,能夠有實力和一起來的一位老大哥一樣賭輸十六萬元。這位年輕朋友用很謙虛的語調請教我:「不知大哥贏了還是輸了?」,我告訴他尚未進去豪賭,「請問準備多少錢殺進去?」他問。我說:「幾十年以來,我進各地賭場,一律輸光美金一百元就走人,贏到五百美金也走人,這次的澳門豪賭同樣不想破例。」他聽後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和他兩人無言以對,靜靜地吃了五分鐘後才又開始閒聊到其他話題。),他也稱讚這個「魚翅撈飯」值得吃。

待我吃完魚翅撈飯後,看到「瑪嘉烈」的人潮不僅沒有減少,排隊的長度比我吃飯前更增加,當即決定:不吃澳門蛋撻了,香港、廣州、台北……到處都有蛋塔嗎?何必一定要隨人起舞,非吃名氣不可?

轉身到旁邊的「新葡京」、「葡京娛樂場」、「永利會館」、「米高梅酒店」……,名稱各異,內容皆一致:「都是賭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愉膳特式美食」:澳門公交車3、3A、10A、10B、12路新葡京站,澳門南灣馬統領園41號,電話:853-2871-5220,營業時間:11:00-21:00

熱門文章

老茶館有上海小吃可點選

「上海老街」上有兩家老茶館很有名,兩家距離頗近,一家叫「老上海茶館」 (圖1) ,另一家是「春風得意樓」 (圖2) 。這次我挑選「老上海茶館」,下回將到鄰近的「春風得意樓」,瞧瞧這家光緒時代就創立在上海最早、最大的茶樓。 (圖3) 老上海茶館一樓門口小小的 (圖4) ,上到二樓,整間長條形的空間約放置十組座位 ( 圖5 , 6 ) ,樓梯口側立一座老式木製櫃台,放置舊式電話、檯燈 (圖7) ,兩人組樂隊拉絃彈琴 (圖8) ,頗有古意。 我下午三點鐘上樓時,茶館內只有我一個客人,二十分鐘之後進來五組人 (圖9) ,其中兩組是外國洋人,據說洋客人常比本國客人多,可能是老茶館已在外國旅遊刊物上打出名號了吧! 我個人不敢喝濃茶,恐怕晚上睡不著,點了一壺「菊花茶」人民幣55元 (圖10) 。看到菜單上列有小吃品目,服務員介紹說「外婆家餛沌」是老茶館手工自製的,我便點來一客吃看看 (圖11) 。湯頭還合味,餛飩倒沒感覺特別,25元一晚在觀光區內的著名景點也不能算貴;只是我這土包子先前以為茶館僅供應茶水,配瓜子、糕點罷了,沒想到還能吃到餛飩小吃。 花費80元人民幣享受片刻滿室昔日上海風華氛圍 ( 圖12 , 13 , 14 , 15 ) ,我喜歡;況且菊花茶好好喝,餛飩也能填飽肚子呀! 上海老茶館牆上的一張泛黃彩色女明星玉照,引起我甚大興趣,特地仔細端詳一番,才發現:原來我是多麼孤陋寡聞,卅位大名星中,我僅只認識三位:「尤敏」、「胡蝶」、「白光」 (圖16) 。 花25元泡泡老茶館,感受、體驗一下昔日上海舊情調,是值得推薦的「上海老街」行程項目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上海老茶館」:地鐵10號線豫園站,上海市黃埔區方濱中路385號,電話021-53821202。

吃下碗粿魚羮就飽足了

「碗粿」及「虱目魚羮」是許多台灣人非常喜愛的小吃,適宜男女老幼當小吃或正餐食用。 碗粿是流行於台灣、華南、粵東的米食製品,有「甜碗粿」與「鹹碗粿」二種食品製作方法。做法簡易,在來米磨漿後以小火加熱,同時不停地攪拌米漿防止焦黑,迄米漿成三分糊稠狀時,盛入小碗內,甜碗粿加糖;鹹碗粿加入香菇、菜脯、蝦米、肉末、肉片、紅葱酥、滷蛋片續煮,拿筷子插入碗內,若不沾筷則粿熟可食。吃鹹碗粿時,淋上醬油膏、蒜泥、糖水、香蔴油更美味好吃。碗粿冷熱均宜,我比較喜歡吃涼碗粿,Q勁風味尤佳。台南縣「麻豆碗粿」聞名全台。 虱目魚羮製作也同樣簡單,材料:虱目魚漿、地瓜粉、太白粉、薑絲、蛋白、蒜頭酥、香菜、芹菜末;調味料、糖、塩、米酒、胡椒粉、烏醋、魚骨高湯;步驟:虱目魚肉去骨、皮、刺後打漿,加入地瓜粉、胡椒粉、米酒、塩拌勻備用,魚骨熬高湯,過濾後轉小火放入魚漿到鍋內,煮至浮起,把各種調味料勾芡後,灑上芹菜末、香菜、蒜頭酥便大功告成。 然而,「越簡單做的食物,越不容易做出特色」,在台北百家爭鳴的小吃戰場上,「小南鄭記碗粿」三十多年卻能依靠「台南鹹碗粿」及「虱目魚羮」兩味牢牢閂緊顧客的口腹,實在了不起。 1973年,第一代鄭椅祿習得台南道地的碗粿口味後,北上原萬華龍山商場設攤(現在龍山寺前廣場)賣「台南碗粿」,如今傳承到第三代經營。 「小南鄭記碗粿」使用在來米浸水泡四小時,米需二年以上舊米,磨漿加入蝦仁、赤肉、葱干、絞肉、蛋黃蒸煮,碗粿水分較少,Q度足,紮實彈勁,口感至佳,我媽也是製作碗粿高手,她說碗粿好不好吃?看碗粿上方中間有沒有「凹塌」痕跡,表示這碗粿水分少,米漿結構緊實,吃起來肯定彈Q爽口。 小南的虱目魚羮搭配碗粿,真是「絕配」,魚丸彈勁十足,羮湯透明清晰,加點烏醋,好耶! 碗粿40元加魚羮35元,一般食量的人已夠飽足了,真正「庶民食品」啦,但是我常見到開双B車的人外帶好幾套(小南工作人員稱「碗粿及魚羮各一」為「一套」,所以這種經濟實惠的食物似乎也可以名為「全民小吃」或「全民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小南鄭記碗粿」: 一、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216號(萬華店) 二、捷運淡水線雙蓮站,大同區寧夏路68號(寧夏夜市民生西路口,寧夏店),電話:02-23060935

《廣州:後記》南方果然有甜味

人生在世必定都會嚐過「酸、甜、苦、辣」滋味,吾人飲食則可「去苦」而選擇盡嚐「酸、甜、鹹、辣」風味,這是做人的幸運,也是生活的樂趣。 自從2011年7月上旬,我展開進行「遊兩岸必嚐精選特色小吃」系列考察計劃,迄今天(2011年11月28日)作者業已完成「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全部及「台灣」部分專輯,小計99篇文字及千張照片,預定下月底之前全部脫稿。作者有幸遍嚐人們期求的「酸、甜、鹹、辣」及「甘、香、酥、脆、麻、淡、鮮、爽、靭、嫩、硬、柔、軟、刺」等風味口感變化享受,實在福氣啦! 在數月的東闖西蕩,南奔北跑期間,遇到兩岸不少舊雨新知,或和他們閒聊或請教或交流或邀餐,真的獲益良多,我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人生最要緊事項中「食」,才是人人最容易、最樂意、最愜意交流的大事,兩岸的交流如果能更促進鼓勵從「飲食文化」方向來加大力度,應該是大家最樂觀其成的重點事項。尤其兩岸的「地方特色風味小吃」,由於兩岸人民原即係源於同種、同文、同語,台灣居民大多數先祖來自閩南,後來隨國民黨遷台之各省飲食文化又融入台灣飲食文化中,可以說兩岸的飲食文化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同質性,也有各自之差異性。作者本人在這數月中品嚐過數百家各種各類、各式各樣、各門各派兩岸餐館(絕大多數皆係室內用餐),似乎尚未有感覺難以下嚥情形,祇有「極喜、甚喜、頗喜、喜歡、尚喜、略喜、不喜」七個評價等級之分而已,係個人主觀認知,並非飲食文化之衝突或矛盾; 透過縝密仔細的觀察、體驗、比較、分析之後,我已經詳載或拍攝於各專輯之圖文中,表達對兩岸「歷史傳承、地理景觀、文化生態、經濟發展、社會現象」的異同觀點及心得,就教各方賢達指正。 中國華南地區潮濕溽熱,人們容易中毒生病,必須想辦法解除這項地理癥結,於是專家可以見到中國八大菜系中的「廣東菜系」及「福建菜系」(「粵」、「閩」菜系)不論大菜或小吃中,表現「酸、辣、鹹」之味道,雖有卻少,而於「甜」味則甚強調,蓋因「甜」味具驅濕、解熱、排毒功能也,閩粵等華南地區又盛產蔗糖,以故行走閩粵之境,甜品店舖攤販頗多,尤以廣州、香港、台灣大街小巷甜品及甜食店商特多,涼茶、糖水、龜苓膏、糕點、冰果、甜湯……隨處可吃到甘甜美味之冷熱各品,對「嗜甜族」而言,真是生活在幸福之都矣。 2011年11月份,我有18天生活在廣州、香港、澳門,其餘12天在台灣,兒子說:「爸爸遊走於兩岸四地。」他建議我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