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走在古代貴人及平民巷子裡的滋味(下)

以上這麼多的精彩展示,我認為有幾個片斷值得述說給愛好歷史文化的朋友分享:

1.寶墩遺城

九十年代中後期,相繼在成都周邊發現了以新●寶墩為首的古城遺址六座,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500-4000年,考古學稱:「寶墩文化」,證明四川的史前文化存在。

2.秦築城廓

成都成為一座城市,始於三千多年前,當時是一座無城牆的開放城池。

秦滅蜀,公元前311年派張儀築成都城二座,東邊的大城是政治中心,西邊的少城是經濟及軍事中心,故有時稱成都為「少城」。

3.漢磚遺風

成都的桑蠶和紡織業特別發達,漢代建錦官城做錦官的官署,也是織綿的生產基地,故成都又得名「錦城」。

兩漢時期,成都經濟發達,僅次於長安,是全國第二大城市,蜀絲運銷世界各國,被稱為「錦繡之城」,參觀過錦里的「錦繡館」後讓人很歎服,對「蜀文化」的淵源長久優良文明,精湛工藝技術欽佩不已。

4.唐建羅城

規模比原來的舊城擴大六倍,昔日的大城及少城變成只是城中的一小部分爾,擴建後的成都城,其軍事防禦功能大增,再無邊寇之患。

5.明末毀城

這是成都人最暗淡、最悲慘的年代。

公元346年,桓溫焚毀少城。

明末,1644年8月流寇張獻忠打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先夷平城垣,後縱火燒光全城,成都滿目焦土,屍骨累累,遭受血腥浩劫,絕無人迹,竟成廢墟。

6.滿城殘陽

公元1718年,清朝在少城遺址奠基重建新城,康熙皇帝並派遣八旗軍駐防,新城形如蜈蚣之42條胡同,居住携家帶眷來的將尉兵丁,滿城四通八達,向外開闔自如,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7.皇城殘影

明朝所修建的蜀王府邸,文革期間被毀。

8.萬歲展館

公元1968年12月1日為向敬愛的毛主席表達敬意,遂拆皇城,在原址修建政治色彩濃厚的萬歲館,即現今在天府廣場的「四川科技館」。

我漫步在「井巷子」,見到一家取名「市井生活」的四合院餐館,立在餐館門口的價目表頗平實,走進內院,全部桌椅客滿,心想坐到門外的露天座位,邊吃邊看行人,也給行人看,蠻趣味的,便點:粉蒸牛肉18元、乾煸四季豆15元、薑汁嫩芽12元、汽鍋菌菌湯9元。

都太好吃,也都太大份量,雖然我常在點菜時,向服務員說明:我只一人吃,請減量但錢照付,每次他們都點頭或嘴裡回應:「好,好。」,可是每次菜飯端來時,仍然讓我心裡嘀咕:「怎麼還是這樣大盤?」

想來,或許四川因為「物阜」,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養得起巴蜀人口逾億,哪怕人家吃?所以端出來的菜飯當然大盤大碗吧。

結帳只收54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才僅260元。

天啊,又讓我我再一次驚嘆:這樣好吃的川菜小吃(我問過服務員:「我點的算不算『大菜』」?她笑著說:「『小吃』啦!」),足夠供給三個大人吃,分攤下來,一個人還攤不到新台幣90元呢,何況此處是「觀光區」呢!

「寛、窄、井巷子」有多家茶園(台灣叫「茶館」,是給人喝茶的館子,非種茶的園子),我喜歡它們的建築極特殊,相當引人注目的茶園,閱讀崁在門旁的簡介:「愷廬:門頭為寬巷子最富標誌性門頭之一。傳說百年前,此宅院主人留洋歸來,頗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舊時門庭煥然一新。院門用特別的青磚砌成帶有弧形凸起的拱形宅門,口洞上方崁入中式傳統石匾,匾上採用大篆陽刻『愷廬』二字,寫法革新,一反當時中國人從右向左讀字的規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橢圓形圖案,代表高懸『避邪鏡』,意在鎮退各路妖魔,永保閤家平安。此院現住一戶老居民,名叫「拉木東羊角」,祖孫三代居於少城,是旗人子孫。」
許多中外遊客搶著在愷廬門口拍照,我進入其內院茶館,又是爆滿,只好悵然退出。

緩步踱到看起來相當順眼的「見山書院」茶園,院外茶座已經座無虛席,走入四合院內,客人更多,還有人站著聊天喝茶,再度放棄這家茶園了。

轉到井巷子,發現一家取名「古今屋語」的茶園,從門縫裡透出茂盛竹叢、盆景、石桌椅、木製書架上堆置許多書,掛著古畫的書院風味,便跨入喝茶,老闆親自迎客,茶譜上只有茶飲,沒有其他任何食物,單純的「書院型茶館」是也,我點了不怕晚上睡不著覺的羅漢果茶25元,是標價最高的茶飲,文質彬彬的老闆端來一杯羅漢果濃汁、一壺熱開水以便加水沖泡、竹編小籃裝滿葵花子的茶食。我非常愉快地在這幽美寧靜的古樸書院茶園邊喝羅漢果飲,邊寫作了兩個小時,快樂似神仙,直到天空暗下來,才輕快地和書卷氣濃厚的茶老闆揮手告別。

這趟「寬窄井巷子遊」,我的感想是:快樂不需要花很多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寬窄井巷子」:地鐵1號線天府廣場站,成都市長順上街寬窄巷子步行區。
「古今屋語」:同上,井巷子20號附7。

熱門文章

終於吃到爛而不散的美味蹄花了!

據報導,「豬蹄」的膽固醇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章魚則其次,因此對我這年過六旬的人來說,豬蹄是我愛吃卻不敢太常吃的美味食物之一。可是幾位「老四川」卻一直建議我:一定要嚐嚐蹄花美味,才不虛此趟「川行」,並介紹我去成都青羊區的「老媽蹄花」或「廖老媽蹄花」享受美味。 想來,四川的「媽」真夠厲害,「秦媽火鍋」、「老媽蹄花」、「廖老媽蹄花」、「皇城老媽火鍋」……,凡是有個「媽」字號,烹製出來的食物,都不是蓋的美味!台灣人崇拜遍佈台灣島各地的四百座「台灣媽(祖)」,不知道「四川媽」是否一樣受到四川人崇拜? 既然「老四川」們這麼誇讚成都蹄花小吃,我當然恭敬不如從命,前往尋「老媽」找蹄花吃了,依照一位「老四川」給我的地址,並查證過一本2008年出版、2009年新版的旅遊書內的店家資料地址,「老媽蹄花庄」:成都市青羊區陝西街34附3號,我查閱過成都地圖,發現距離我的新旅棧並不遠(2011年10月15日-18日住一環路圈內的北面文殊院附近,19日-25日則為擴大對成都的深度瞭解,遷移同樣一環路圈內的南面武侯祠附近的旅棧),我一向喜歡走路運動,又想到:吃蹄花會產生高量膽固醇,走路會產生熱量減少膽固醇,又能順便欣賞沿路風光,便決定步行來回。 走到「陝西街34附3號」卻發現整排數家全都拉下鐵門,並顯出破舊模樣,問過不遠外的鄰近店家,才知「老媽蹄花」已經搬到斜對面;但我見到這家掛著「老媽蹄花總店」招牌的餐飲店環境,不禁擔心它的衛生安全問題,為恐胃腸遭殃(現場食客甚多,不少人坐到店前樹下人行道上,可見一定好吃,不過對我這台灣人的胃腸,我還是採取保守態度,四川人能適應四川土產細菌,而遠來的台灣人胃腸則不一定能適應呀!),避免水土不服,還是「走為上策」。 當我正拍完照片,準備離開時,一位路過的長者,好心的問我:「你要吃蹄花是不是?」,我點點頭又搖搖頭,他大概看得出我想吃蹄花,卻又不進入店內,好厲害的眼光!「過路口,」長者轉身指著我的背後說:「同是陝西街上,另一定『廖老媽蹄花店』也賣好吃蹄花。」 我謝過這位善良大爺,越過路口,走一小段路,果然看到「廖老媽蹄花」紅色招牌。 這家店舖窗明几淨,從外面便能看到裡面坐滿客人,連一張空桌也沒有,座無虛席。我看腕錶時間是12:15,好吃的餐廳這時爆滿是正常現象,便決定先到附近走走,待用餐時間稍過後再返回。 「廖老媽蹄花」正好位置在陝西路

重慶火鍋名滿全球

說起火鍋,很容易讓人馬上想到「麻辣火鍋」,而麻辣火鍋的代表即是「重慶火鍋」。 清朝道光年間,重慶才開始在筵席中出現火鍋,四川火鍋起源於重慶,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起源於重慶對岸江北。 挑擔賣肉販子將水牛肉臟洗淨煮熟後,牛肚牛肝切小塊,在擔頭置一具泥爐,爐上放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滾燙麻鹹辣的鹵汁,招引河邊橋頭的勞力朋友圍擔,各人認定一格燙食,各吃多少食物算多少錢,做法經濟實惠,又增加體能熱量,自然受歡迎。 民國23年,重慶才有一家小飯館將挑擔火鍋給予高級化,從擔頭移轉到桌上,泥爐依然,分格鐵盆改做赤銅小鍋,鹵汁及沾醬則由食客自行選擇搭配。 第二種說法:起源於川南江城瀘州。 長江邊上的船工停船小米灘休息,升火做飯,為了驅逐寒氣,準備瓦罐做炊具,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肴,添進花椒、辣椒以袪濕去寒,而食物又美味可口,於是流傳紮根在重慶,目前重慶的本土知名火鍋老品牌「橋頭火鍋」,便是如此流傳迄今。 民國26年迄民國34年的抗戰時期,各界官商社會聞人隨同國民政府入川,陪都重慶的火鍋特別興旺,軍統局特務頭子戴笠將在重慶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用以炫耀威勢。民國38年重慶解放後,重慶的毛肚火鍋、清湯火鍋、鴛鴦火鍋更盛,成為重慶的著名風味小吃之一,不僅名滿全中國,甚至譽漫全世界。 究竟整個重慶市共有多少家火鍋店?沒人說得準,總在數千是錯不了的。中國各省市打著「重慶火鍋」店招牌處處可見著,估計全國的「重慶火鍋店」數量絕對以萬計,「重慶火鍋」名聲通四海是鐵的事實。 我這次的「遊兩岸必嚐精選特色小吃」查訪計劃,到訪重慶只有短短幾天時間罷了,如何能在全市至少數千家重慶火鍋餐廳中,挑選出「必嚐」的店家?實在煞費苦心,相當難做決定,最後仍是求教於「老重慶」朋友。 「老重慶」建議我:不妨就近(我住的重慶行館座落解放碑附近)品嚐已有八十年歷史名氣的「重慶秦媽火鍋」名店,因為外地來重慶的旅客必會到「解放碑步行區」走走,「秦媽火鍋」解放碑店址即座落步行區內,店內明亮潔淨,可點選食材、點心、飲料、酒類達百種以上,榮獲「中國餐飲百強企業」、「中華餐飲名店」稱號,它的特色「秦媽老火鍋」、「秦媽荔枝鍋」、「秦媽菊花鍋」被評選為「中國名火鍋」;服務態度也頗受好評。「老重慶」從事旅遊業,推介的餐飲店必屬上選無誤,我當即遵旨前往「秦媽火鍋」報到。 「秦媽火鍋」店的服務真週到,六位穿得典雅高貴制服工作人員列隊在店門口

一次嚐盡九家百年老字號北京小吃(下)

這裡食客真多,我雖在下午兩點多才到達,客人仍多,有些洋朋友也慕名而來,「門框胡同」 (圖13) 內的店舖全係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心裡真想「一次吃盡」全都點,但是品項實在太多,只好只點選幾樣北京小吃: ◎白水羊頭,20元 這是「羊頭馬」最叫座的招牌菜。 「白水羊頭」 (圖14) 是老北京小吃中的重要名品之一,聽說流傳逾千年,「羊頭馬」這老字號迄今業已傳到第七代子孫了。 「白水羊頭」顧名思義,即是取「羊頭」做原料,使用「白水」烹煮的食物。 (圖15) 原料羊頭非常考究,必須產自內蒙古(北京人稱為「口外」地區的兩歲,閹割過的白毛公山羊,因此這羊品種肉質特佳,細緻、嫩脆,既不膻不腥又富口感。) 烹煮方法尤其繁瑣,特重「火侯拿揑」,煮過火則肉爛,外觀不佳,賣相不好;煮欠火則肉硬,難從羊頭骨上剝下肉來。 這是一項屬於「秘製」類的手藝,看似簡單,其實不易,羊頭肉要製作成功率一般僅三成,也就是說三斤重量的羊頭,最後能完成「白水羊頭」食品一斤,已算幸運了。 我生平第一次吃到「羊頭馬」出品的「白水羊頭」,果真名不虛傳,一整盤首先便被掃光。 ◎甜麵茶,8元 (圖16) 因為「白水羊頭」的羊肉片上撒細鹽,嘴巴有點渴,喝下「茶湯李」的甜麵茶 (圖17) ,真舒服! 這和「甜麵茶」有些泥沙狀,吃起來味道與台灣的甜麵茶不一樣,喝慣台灣甜麵茶的人再來喝「茶湯李」的甜麵茶,有一種不一樣的特殊口感,值得一喝再喝。 ◎炒肝,5元 (圖18) 芶芡的豬腸加豬肝湯是也,許多非北京人多會誤會「炒肝」是一種「炒菜」,因為有個「炒字」的關係。 北京炒肝的歷史在各種「老北京小吃」中,算是比較短的品項,約一百年;但是北京人,包括現代年輕的北京人喜愛吃「炒肝」仍然大有人在,而且從早餐到晚餐,可見是有它的魅力存在。 一般北京人不叫「吃」炒肝,而說「喝」炒肝,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子。「老北京」示範「喝炒肝」,係使用五根指尖托住碗底部,稍微旋轉瓷碗讓它傾斜,炒肝則自然流進嘴裡,細嚼一小口後,轉一下瓷碗再喝入一小口,姿態優雅怡人。 ◎門丁肉餅,4元/棗窩頭,3元 (圖19) /南瓜粥,5元 (圖20) 同一家店舖出品,門丁肉餅好吃,但我嫌它有點油膩,吃一個就夠了;棗窩頭:尖山形狀好看,乾乾的沒什麼味道,適合外出登山、釣魚等戶外活動的携帶充飢;南瓜粥沒有特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