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韓包子比狗不理包子好吃

每一個人都有比較喜愛吃的食物,也有比較不討喜的食品,這跟個性、年齡、修養……無關,譬如我太太特別愛吃馬鈴薯,不論煮的馬鈴薯、蒸的馬鈴薯、烤的馬鈴薯、炸的馬鈴薯……,反正聽到馬鈴薯,臉上立刻浮出笑容,看到菜單上有「馬鈴薯」三個字便吵著要我點給她吃。

我則對「馬鈴薯」三個字過敏,盡量避免吃馬鈴薯,如果菜品內含馬鈴薯塊、馬鈴薯片、馬鈴薯絲、馬鈴薯絲、馬鈴薯泥、馬鈴薯漿,我頂多只會「淺嚐即止」,甚少動兩次筷子或叉匙,對馬鈴薯的對待方式,是我們自認這一對相親相愛夫妻極度嚴重的歧異之處。

對於「包子」,我一向沒有多大興趣,當然還不到像對待「馬鈴薯」那麼嚴重偏見程度。此次來成都之前,一位台灣的「老成都」特地好意推薦我一定要去吃「韓包子」,他說他每一次回成都探親,如果時間是半個月,那就鐵定會吃上百來個「韓包子」,一次若沒吃上六、七個「韓包子」,一定不過癮。

我上網查「成都韓包子」資料,果然不得了,因此決定:不顧「胃口之偏見」,毅然決然前往網上及旅遊書籍推崇的成都春熙路「韓包子」,大家都說「韓包子」連鎖店很多,但是其中的「春熙路上的那家」生意最火,我當然遵照指示跑春熙路了。

「春熙路步行街」是成都最繁榮熱鬧地帶,以春熙路為中心向兩側輻射出去,高樓大廈雖然比不上重慶解放碑步行區的「高」又「多」,不過從「繁榮」、「熱鬧」角度來做觀察比較,似乎成都步行街勝過重慶步行區,為何如此?尤其「成都市」只不過是四川省會罷了,「重慶市」是全國四個直轄市中的一個,人口又最多,拿行政層級而言,「重慶市」與「四川省」是同一級,「重慶市長」與「四川省長」官位一樣大,「成都市長」職位在「四川省長」之下,「成都市」比「重慶市」行政地位小得多;可是成都自古以來即「沃野千里」,諸葛亮孔明先生才會在劉備三顧茅蘆時,建言西蜀物阜民豐,宜先攻取後再圖謀中原,重慶卻「四面環山」,典型的「山城」,從飛機要降落重慶江北機場時,看到層層山頭及環環梯田,是會有點讓人擔心安全問題。

十四年前(1997年),大陸中央政策尚未重點開發中西部,那時重慶是被笑稱:「西部最大的農村」,位於廣大平原的成都市已經比同樣隸屬四川省的山城重慶市進步繁榮得多,重慶如無兩江(長江、嘉陵江)滙流,則無論怎樣都無法發展起來的,當年國民政府會挑選重慶做「抗戰陪都」,便因重慶山多並且常霧,是個「易守難攻」戰略優勢條件的山城,日軍飛機空襲難度頗高的緣故。

想來有趣,同樣是四川的兩個古老大城市。三國時代,成都因為「沃野千里」、「物阜民豐」,被設定做光復漢室的「反攻基地」;重慶則因為「四面環山」、「多山多霧」,被選中做抵禦日軍的「抗戰陪都」。

兩大城市由於「地理」環境的相異,而產生「歷史」命運不同,兩城距離不算太遠(五百多公里,動車兩小時車程),演變發展形成的「人文」景觀也各現其趣。

旅途中,撥出一點遊玩時間,挪用一些腦袋空間,沈思一下「地理」、「歷史」、「人文」之間的互動與因果關係,實是人生一大樂趣也!

成都春熙路步行街和其他都市的步行街一樣,都是改革開放後的新產物。

我們瞭解古今中外以來,全世界任何城市,甚至鎮集,必定皆有所謂「繁榮熱鬧」區域,人潮流動最頻繁,集眾密度最高的地點自會形成「市中心」,進而成為人們商業交易集中地,機械動力車輛出現後,人車爭道,商業中心過度發達產生的擁擠現象,反而不利商業交易活動,於是公權力機關便規定此街道或區域內只能供給人們步行,禁止車輛通行進入此限定範圍區域內,所謂「步行街」、「步行區」便應時而生,台北市西門町很早以前便劃出「行人專用區」,成效很好。

北京「前門步行街」,包含「前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三個非常著名的區域,這裡原先聚集百來家百年老店,近些年來由於實施城市更新計劃,翻新重整工程不停地進行,使得許多老字號流離失所,有的另遷他址繼續營業,有的被迫歇業,因此網上出現很多詢問老字號現在營業新址信息,甚多餐旅書籍未及更新資訊,讓想光顧老字號的人頗困擾,我在2011年九月份赴北京進行「必嚐精選特色小吃」工作時,就發現按址尋店去,結果下場:「根本無此址」、「現址非此店」的情況常發生,無奈呀!

我在春熙路分支出去的「新街後巷子」(門牌是這樣寫的),找到大招牌寫明「韓包子」的店家,就不知道是不是旅遊書所指示:「春熙路上的那家」?

全中國的老字號,有的已經歇業,仍在繼續營業的百年老店,大多數皆能跟上時代潮流,開起連鎖店,依賴先祖們的歷代累積口碑,採取橫向擴張,將精湛的獨門絕技實施多點發揮方式壯大企業規模,聲勢更加浩大,百年餐飲老字號韓包子亦復如此做法。

1914年浙江溫州人韓玉隆於成都的南打金街創始「玉隆園麵食店」,由於店招牌包子極其鮮美可口,名氣漸開;待韓玉隆去世,兒子繼承衣鉢,愈加潛心研究開發包子系列:「火腿包子」、「鮮肉包子」、「南蝦包子」等品種,店譽更興盛,韓文華乃棄其他菜品而專營包子產銷,更名「韓包子」,當時流傳「北有狗不理,南有韓包子」之南北雙包說法,可見韓包子是如何廣受民眾歡迎了。

韓包子做工及選料皆極嚴謹,包子皮是以上等精白麵粉加入豬板化油、白糖和麵製作;餡心依不同的口味調配材料,譬如「鮮肉包子」,精選半肥半瘦豬胛肉剝細,一半倒入鍋內酥煉,起鍋後再和另一半鮮肉調和一起,加進川椒粉、醬油、料酒、薑汁、雞湯等十數種調料和揉拌勻而成;「火腿包子」餡心係由火腿醃熟後再細剁肉末,和細鮮肉調料拌成,全是自家製作不外購。

因為韓包子「皮薄色白」、「餡心細嫩」、「花紋清晰」、「鮮香可口」,特點:色、香、味、形樣樣俱上等,所以名聞全國。

在春熙路的新建大樓上,我點:

韓包子 3個 1籠 5元,配小碗海帶絲湯。
三義園牛肉焦餅 1個 5元
甜水麵 1碗 6元
醉豆花 1碗 5元
野生沙蕀 1罐 4元

「韓包子」的確合我口味,我覺得比天津狗不理包子好吃,個頭也較大些;不過,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卻比成都韓包子大得太多。也許是因為一個是「鄰近京畿」,一個是「地處西陲」吧,我認為「地理位置」常是競爭場合裡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古今中外,觀之各個「優勝劣敗」案例,解析因果關係,不外乎「人」、「事」、「時」、「地」、「物」者乎!!

旅遊導冊內說:「吃韓包子一定要配上海帶絲或雞湯,不但能解膩,還能讓包子吃起來更鮮美。」,我參照指示「吃韓包子配海帶絲湯」,確是如此;可惜店內沒賣雞湯,否則就會叫一碗雞湯來配著吃吃看滋味如何?

「三義園牛肉焦餅」,我喜歡它的酥、脆、鮮,好吃!

「甜水麵」,我是被「甜水」兩字吸引才點選此小吃,結果只啜一口,便覺索然無味,麵粗又硬,沒特殊性,也沒什麼甜度感覺。

「醉豆花」,同樣係被「醉」字而引起好奇,端來吃一口,才知道是小塊嫩豆腐加酒糟,芶芡後灑下幾粒枸杞,名字取得好,其實只是一般食品罷了。

韓包子對我而言:「的確好吃」,我把三個韓包子全部吃光光,這在向來不太愛吃包子的我來說,是少有的情形,至少。

「北有狗不理,南有韓包子」

這一句話,我相信它會廣為流傳,是有原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到達:
「韓包子」:地鐵1號線天府廣場站,成都市春熙路新街後巷子7號附17,春熙路南段6之8號,電話:028-86666947

熱門文章

終於吃到爛而不散的美味蹄花了!

據報導,「豬蹄」的膽固醇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章魚則其次,因此對我這年過六旬的人來說,豬蹄是我愛吃卻不敢太常吃的美味食物之一。可是幾位「老四川」卻一直建議我:一定要嚐嚐蹄花美味,才不虛此趟「川行」,並介紹我去成都青羊區的「老媽蹄花」或「廖老媽蹄花」享受美味。 想來,四川的「媽」真夠厲害,「秦媽火鍋」、「老媽蹄花」、「廖老媽蹄花」、「皇城老媽火鍋」……,凡是有個「媽」字號,烹製出來的食物,都不是蓋的美味!台灣人崇拜遍佈台灣島各地的四百座「台灣媽(祖)」,不知道「四川媽」是否一樣受到四川人崇拜? 既然「老四川」們這麼誇讚成都蹄花小吃,我當然恭敬不如從命,前往尋「老媽」找蹄花吃了,依照一位「老四川」給我的地址,並查證過一本2008年出版、2009年新版的旅遊書內的店家資料地址,「老媽蹄花庄」:成都市青羊區陝西街34附3號,我查閱過成都地圖,發現距離我的新旅棧並不遠(2011年10月15日-18日住一環路圈內的北面文殊院附近,19日-25日則為擴大對成都的深度瞭解,遷移同樣一環路圈內的南面武侯祠附近的旅棧),我一向喜歡走路運動,又想到:吃蹄花會產生高量膽固醇,走路會產生熱量減少膽固醇,又能順便欣賞沿路風光,便決定步行來回。 走到「陝西街34附3號」卻發現整排數家全都拉下鐵門,並顯出破舊模樣,問過不遠外的鄰近店家,才知「老媽蹄花」已經搬到斜對面;但我見到這家掛著「老媽蹄花總店」招牌的餐飲店環境,不禁擔心它的衛生安全問題,為恐胃腸遭殃(現場食客甚多,不少人坐到店前樹下人行道上,可見一定好吃,不過對我這台灣人的胃腸,我還是採取保守態度,四川人能適應四川土產細菌,而遠來的台灣人胃腸則不一定能適應呀!),避免水土不服,還是「走為上策」。 當我正拍完照片,準備離開時,一位路過的長者,好心的問我:「你要吃蹄花是不是?」,我點點頭又搖搖頭,他大概看得出我想吃蹄花,卻又不進入店內,好厲害的眼光!「過路口,」長者轉身指著我的背後說:「同是陝西街上,另一定『廖老媽蹄花店』也賣好吃蹄花。」 我謝過這位善良大爺,越過路口,走一小段路,果然看到「廖老媽蹄花」紅色招牌。 這家店舖窗明几淨,從外面便能看到裡面坐滿客人,連一張空桌也沒有,座無虛席。我看腕錶時間是12:15,好吃的餐廳這時爆滿是正常現象,便決定先到附近走走,待用餐時間稍過後再返回。 「廖老媽蹄花」正好位置在陝西路

重慶火鍋名滿全球

說起火鍋,很容易讓人馬上想到「麻辣火鍋」,而麻辣火鍋的代表即是「重慶火鍋」。 清朝道光年間,重慶才開始在筵席中出現火鍋,四川火鍋起源於重慶,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起源於重慶對岸江北。 挑擔賣肉販子將水牛肉臟洗淨煮熟後,牛肚牛肝切小塊,在擔頭置一具泥爐,爐上放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滾燙麻鹹辣的鹵汁,招引河邊橋頭的勞力朋友圍擔,各人認定一格燙食,各吃多少食物算多少錢,做法經濟實惠,又增加體能熱量,自然受歡迎。 民國23年,重慶才有一家小飯館將挑擔火鍋給予高級化,從擔頭移轉到桌上,泥爐依然,分格鐵盆改做赤銅小鍋,鹵汁及沾醬則由食客自行選擇搭配。 第二種說法:起源於川南江城瀘州。 長江邊上的船工停船小米灘休息,升火做飯,為了驅逐寒氣,準備瓦罐做炊具,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肴,添進花椒、辣椒以袪濕去寒,而食物又美味可口,於是流傳紮根在重慶,目前重慶的本土知名火鍋老品牌「橋頭火鍋」,便是如此流傳迄今。 民國26年迄民國34年的抗戰時期,各界官商社會聞人隨同國民政府入川,陪都重慶的火鍋特別興旺,軍統局特務頭子戴笠將在重慶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用以炫耀威勢。民國38年重慶解放後,重慶的毛肚火鍋、清湯火鍋、鴛鴦火鍋更盛,成為重慶的著名風味小吃之一,不僅名滿全中國,甚至譽漫全世界。 究竟整個重慶市共有多少家火鍋店?沒人說得準,總在數千是錯不了的。中國各省市打著「重慶火鍋」店招牌處處可見著,估計全國的「重慶火鍋店」數量絕對以萬計,「重慶火鍋」名聲通四海是鐵的事實。 我這次的「遊兩岸必嚐精選特色小吃」查訪計劃,到訪重慶只有短短幾天時間罷了,如何能在全市至少數千家重慶火鍋餐廳中,挑選出「必嚐」的店家?實在煞費苦心,相當難做決定,最後仍是求教於「老重慶」朋友。 「老重慶」建議我:不妨就近(我住的重慶行館座落解放碑附近)品嚐已有八十年歷史名氣的「重慶秦媽火鍋」名店,因為外地來重慶的旅客必會到「解放碑步行區」走走,「秦媽火鍋」解放碑店址即座落步行區內,店內明亮潔淨,可點選食材、點心、飲料、酒類達百種以上,榮獲「中國餐飲百強企業」、「中華餐飲名店」稱號,它的特色「秦媽老火鍋」、「秦媽荔枝鍋」、「秦媽菊花鍋」被評選為「中國名火鍋」;服務態度也頗受好評。「老重慶」從事旅遊業,推介的餐飲店必屬上選無誤,我當即遵旨前往「秦媽火鍋」報到。 「秦媽火鍋」店的服務真週到,六位穿得典雅高貴制服工作人員列隊在店門口

一次嚐盡九家百年老字號北京小吃(下)

這裡食客真多,我雖在下午兩點多才到達,客人仍多,有些洋朋友也慕名而來,「門框胡同」 (圖13) 內的店舖全係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心裡真想「一次吃盡」全都點,但是品項實在太多,只好只點選幾樣北京小吃: ◎白水羊頭,20元 這是「羊頭馬」最叫座的招牌菜。 「白水羊頭」 (圖14) 是老北京小吃中的重要名品之一,聽說流傳逾千年,「羊頭馬」這老字號迄今業已傳到第七代子孫了。 「白水羊頭」顧名思義,即是取「羊頭」做原料,使用「白水」烹煮的食物。 (圖15) 原料羊頭非常考究,必須產自內蒙古(北京人稱為「口外」地區的兩歲,閹割過的白毛公山羊,因此這羊品種肉質特佳,細緻、嫩脆,既不膻不腥又富口感。) 烹煮方法尤其繁瑣,特重「火侯拿揑」,煮過火則肉爛,外觀不佳,賣相不好;煮欠火則肉硬,難從羊頭骨上剝下肉來。 這是一項屬於「秘製」類的手藝,看似簡單,其實不易,羊頭肉要製作成功率一般僅三成,也就是說三斤重量的羊頭,最後能完成「白水羊頭」食品一斤,已算幸運了。 我生平第一次吃到「羊頭馬」出品的「白水羊頭」,果真名不虛傳,一整盤首先便被掃光。 ◎甜麵茶,8元 (圖16) 因為「白水羊頭」的羊肉片上撒細鹽,嘴巴有點渴,喝下「茶湯李」的甜麵茶 (圖17) ,真舒服! 這和「甜麵茶」有些泥沙狀,吃起來味道與台灣的甜麵茶不一樣,喝慣台灣甜麵茶的人再來喝「茶湯李」的甜麵茶,有一種不一樣的特殊口感,值得一喝再喝。 ◎炒肝,5元 (圖18) 芶芡的豬腸加豬肝湯是也,許多非北京人多會誤會「炒肝」是一種「炒菜」,因為有個「炒字」的關係。 北京炒肝的歷史在各種「老北京小吃」中,算是比較短的品項,約一百年;但是北京人,包括現代年輕的北京人喜愛吃「炒肝」仍然大有人在,而且從早餐到晚餐,可見是有它的魅力存在。 一般北京人不叫「吃」炒肝,而說「喝」炒肝,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子。「老北京」示範「喝炒肝」,係使用五根指尖托住碗底部,稍微旋轉瓷碗讓它傾斜,炒肝則自然流進嘴裡,細嚼一小口後,轉一下瓷碗再喝入一小口,姿態優雅怡人。 ◎門丁肉餅,4元/棗窩頭,3元 (圖19) /南瓜粥,5元 (圖20) 同一家店舖出品,門丁肉餅好吃,但我嫌它有點油膩,吃一個就夠了;棗窩頭:尖山形狀好看,乾乾的沒什麼味道,適合外出登山、釣魚等戶外活動的携帶充飢;南瓜粥沒有特別值